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




從玻璃瓶口透視主題植物:反光藍蕨
瓶中花園








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:


瓶中花園,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地球,利用一個玻璃容器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植物生長自給自足。瓶中花園有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,如果可以適當的陽光照射外幾乎很少或不用暴露於外部環境中。[1] 有一些未經證實的聲稱,有位逾八十歲的老人家David Latimer 種植於1960年,並於1972年密封。[2]


真高興有人在維基百科為TERRARIUM取了中文名字,叫瓶中花園。從今天開始,我們就把以前做的生態缸生態瓶微景觀生態瓶,都更名為瓶中花園吧!


操作

瓶中花園具有土壤的基本要求,有玻璃容器關係水和空氣會一直循環所以瓶內所以不會缺水。[1] 因此,它們幾乎不需要維護。


在維基百科的這一小段話,我們可是花了快要三年來摸索呢!

  1.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適應密閉的生態環境。
  2. 玻璃瓶裡的生態不會馬上就平衡。
  3. 應該可以用科技的方法控制,像溫室或種苗園,但是那就太麻煩了。
  4. 就算隔著玻璃罩,只要生態平衡,植物在瓶內還是隨著四季變化,展現驚人的適應力。
  5. 幾乎不需要維護的說法,更精準的說應是低度維護:一定要確保光源穩定、室溫不能過高、適時調節瓶內濕度。

但是,比起照顧一個庭園的花草,一個生態平衡的瓶中花園,還是太簡單了。開放空間或大自然中的植物,備受天候變化的影響,相信很多人都有養死植物的經驗,尤其是小花苗,買回來沒怎樣就不行了。瓶中花園至少毋需太多心思照料,只要學會把玻璃擦乾淨就行了。
採集植物:山蘇


我喜歡植物的自然型態,但是在花園裡,這樣很容易被當成雜草,或是不夠整齊而修剪掉。反而在瓶中花園,它可以依那樣的時空條件,長成自然的樣子,告訴你什麼叫做事事無礙。更重要的是,它能夠是一個花園,擁有美的要素。所以我喜歡瓶中花園這個名字,比生態缸這個稱呼,傳遞更多美的訊息。

年紀漸長,漸漸知道人需要的其實不多。不再追求滿園春色,覺得一缸一盆,也就夠了。
採集植物:海金沙草

 

 

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
真不好意思,竟然那麼久沒有更新了。

這段時間以來,把沒有辦法突破的困難放下,這個生態缸給了我最好的答案。


為了克服植物不斷在玻璃缸裡爛掉、長蟲的問題,我們打造了一個植物冷房,讓生態缸控溫在25度左右,度過炎熱的夏天。但是這樣實在太不自然了,我們難到要叫客人買生態缸前先裝好冷氣嗎?而且生態缸在冷房裡的情況並沒有特別好轉,一樣還是只有20%的存活率。尤其是青苔,最多養一年,冬眠時順便就死了。

我倒掉一瓶瓶的青苔時,順便做了這個缸。只是很單純想說,福祿桐很耐陰,可是也很怕濕,沒見過有人放進密閉缸裡(當然不可能),試試看好了。沒有苔怎麼辦?就用迷你薜荔代替好了。

因為很難在生態缸裡養好苔,啟發了我大量研究地被植物的習慣,也學會在造景時使用代替青苔效果的素材。
我想說簡單造景一下好了,萊氏線蕨的長型葉片很像虎尾蘭,可以搭配奇石的線條。一個缸裡就這麼三種植物:福祿桐,迷你薜荔,萊氏線蕨。


一年沒有管過的缸。當然有一直偷瞄。因為這也是第一次嘗試非常乾的方法,再加上沒有冷氣溫控,我真的不知道它會怎樣。

它竟然就這樣好好活著耶,超乎我的想像。而且因為水氣蒸發的很少,所以玻璃缸一直都很乾淨,不會霧霧的。我當然沒有讓它活活熱爆,溫度太高時,我還是會幫大家散熱,吹電扇或換位置。基本上就跟對待人一樣,怎麼對待自己就怎麼對待它。

這個缸在我幾乎想要放棄時,讓我有了希望。

雖然有很多困難,但我還是想做生態缸和大家分享。

難是難在如何創造生態缸裡的平衡條件,經過三年的摸索,我想我漸漸有點懂得了。我真的沒有辦法控制它,我只能服待它。
同一時間做的另一個生態缸。
我想,如果可以讓一個有緣人,可以因為一個生態缸體驗到植物的美好,領受到我所經驗過的謙卑學習,那會是一件多麼令我開心的事啊。
而且,照顧植物確實是一件有勞也麼麻煩的事,怎麼樣讓這件事變的更簡單更美好?是我一直在製作生態缸時所思考的。只有生態平衡的生態缸,可以讓人照顧起來完全不費心,希望有更多人能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。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好想吃一口大自然沙拉

玻璃小鐘裡養著秀氣的各式蕨類和苔蘚,看起來就像一碗大自然沙拉,讓人好想吃一口啊!

terraruim最迷人的地方,就是在不同的玻璃容器裡種植物,創造出無限可能的個人風格,以及你和大自然獨一無二的連結。

在小空間的密閉容器像巧克力鐘裡養terrarium,要特別注意水分和溫度的控制。因為空間小,它的生物反應會特靈敏,植物稍有不適就會表達出來,所以也要仔細的觀察。

它可能敏感到什麼程度呢?在氣溫變化較大的秋天,放在窗邊吹到熱風的小鐘,和距離它只有10cm處看起來涼涼的小鐘,兩者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樣子。


如果那在窗邊不慎升溫的小鐘又剛好澆了水,你可以想像它怎麼了,一些小葉子就潰爛了啊!(握拳搖頭,惱)那涼爽又偏乾的小鐘,倒是在混亂的氣候裡,長得挺自在的!另一盆在花店吹冷氣的小鐘,更是快樂的不得了啊!說起來,terrarium倒像是享樂人的專屬似的,喜歡吹冷氣和人對看,吃不了熱情的苦頭。

如果不小心給密閉式的terrarium澆了太多水,記得把蓋 子打開,讓水分揮發掉。天冷無妨,但也切記遠離會發熱的電器比如電腦。水分控制對任何一個綠手指而言都是功課,但因為terrarium看得見,可以調整應變,相對簡單的多啦!還有,植物的密度太高,也會增加玻璃小鐘裡的濕度,如果不想頻繁的打開蓋子,就要動手修剪植物啦!

總而言之,terrarium雖然簡單好養,但不表示可以放任不管,相反的,更需要你有一顆細緻敏銳的心去對待它!

比養小孩簡單的是,terrarium養壞了不用煩惱, 學會重新造景,就可以再來春夏秋冬一番─冬天可是一點都不會惱恨它是怎麼摧毀秋季楓紅的,而春天還挺高興冬天在那兒,燕子就快來了呢!








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夜晚的迷鹿森林

晚上,夜深人靜時,是你和自己對話的時刻。Terrarium裡的世界,就像是你心中的秘密花園,可以讓你暫時歇息。

如果居家空間光線條件不佳,可以植物燈輔助Terrarium裡的植物無礙生長。這時候,利用魚缸的裝置,可以省下很多麻煩。

雨林植物如食蟲類植物,和苔蘚,藍草這類地衣是很好的朋友。福祿桐耐濕耐陰,也很能適應玻璃缸的環境。




相對而言,扇葉文心蘭就需要多一點光線,以便開花。但它不耐高濕溫,又愛陰涼,得放對位置,才會有漂亮的花可看。而且會一直一直開喔!

這是客人芮先生手工做的木木小鹿;就把這個Terrarium叫做迷鹿森林吧!

談到有燈的Terrarium,就順便介紹一下國外新知。Terrarium風潮襲捲全球,在英國倫敦新推出一款可以用IPAID控制的Terrarium,可以用來控溫度,濕度和光線,讓裡頭的植物享受五星級旅館般的照顧。

可不可以再懶一點啊!


http://www.fastcodesign.com/1665508/sign-of-the-times-a-terrarium-for-growing-plants-with-your-ipad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

歐小姐的terrarium

歐小姐一個月前買了這個鐵線蕨和苔蘚的生態瓶,交給小朋友照顧。放在光線明亮的工作室,每天噴一次水,順便觀察植物的生長情形,保持底部水分的濕潤。在乾淨的空間裡,這個terrarium顯得一派自然,又因為只有單純的二種植物─苔蘚和鐵線蕨,而很有日式的品味。
 
這是它一個月後的樣子。仔細看,苔蘚變厚了,而且更加脆綠。
 
這不知名的苔蘚,長得有點像鐵線蕨的小葉片,遍查書籍找不出它的名字。比起真藓,偏好較陰暗的環境,不太能承受直射的陽光。野外的鐵線蕨不同於園藝馴化的品種,為了生存繁衍,孢子在葉綠成熟時呈現燒焦的鐵鏽色,歐小姐還問說怎麼"臭火乾了"…它在瓶子裡一邊成熟繁衍孢子,一邊從根部長出小捲葉呢!真是很棒的生命教育。枯葉子和苔蘚裡冒出來的冷水天麻,都是可以修剪的。
 
更多作品在小山映子官網http://www.eikoplants.com





探索雨林生態

連續幾天的大雨,各各山林都成了名符其實的"雨林"。空氣濕度之高,比家中的Terrarium有過之而無不及,正是觀察雨林生態的好時機。


雨林生態瓶最大的特色,就是幾乎毋需照顧,而能為室內空間增添綠意。陰雨綿綿,光線一定是趨弱的,所以雨林植物不但耐濕,而且耐陰;對於亞熱帶國家如台灣的室內空間設計,需注重陰涼宜人,否則就會熱的住不了人,雨林植物可說是十分適合的選擇。

把雨林生態瓶擺在家中客廳的主要採光處,只要注意維持濕度,就能生長的很好。用目視法即能看出瓶中的含水量──開放式的terrarium水分會流失,大約一至二周補充保水層的水量,注入約0.5cm高度的水量,然後每二天噴水保濕即可。封閉式的terrarium除了清潔瓶器及修剪整理植物之外,幾乎不用開啟瓶蓋,那麼注水的需求就更少了。噴水則幾乎是不必。

 
如果放置terraium的地方陽光太強,開放式的生態瓶水分也會蒸發的特別快,某些植物如苔蘚會有燒焦的現象,這時除了換地方之外,也可以在開口處覆蓋一張衛生紙,噴水保濕並遮陰。如果是封閉式的生態瓶,只要溫度不過高,裡頭的植物可以慢慢適應這個環境,但也許過程中有些植物無法適應,就需要更換。
可以說,每個terrarium在不同的居家環境,是可能出現微調過程的,這也是一個生態形成的必然演化。不同於自然律,Terrarium的生態演化,是包含著照顧者的用心在其中的。

回到雨林生態。初秋季節的山林,理應多風,卻因淫雨而類似梅雨季節。唯一不同的是,趨冷的溫度變化,使得自然不似春季那樣生發,植物的感覺仍然是蕭條的,雨林底層的小植物變得稀疏,種類也變少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能夠通過季節考驗的雨林植物,才能適應居家生活裡的terrarium。比如山蘇,比如蕨類,當然還有苔蘚。
更多作品在小山映子官網http://www.eikoplants.co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



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一期一會訪青苔


在山林裡尋覓青苔,只得有"一期一會"的準備。

八月上旬,在兩個颱風的的間隔期間,我失落了一整片山頭的青苔。

第一個主打東北部的颱風,只為南部帶來夠潮濕的空氣和涼爽的溫度。青苔們全都上了天堂,快樂的歌唱著,傳遍山野。躲過酷熱的冷水天麻開始發出脆綠的嫩芽,大卷柏也蔓延了起來。小小青苔們,勇猛的鑽動著。整個山林滿溢著幸福的顏色與生息。

然後秋老虎來了。在一周無雨的晴空下,山泉失去了蹤影,一切都變得軟趴趴,氣奄奄。我在大凍山看見一整片大卷柏的屍體,剛剛枯去不久。石頭上的青苔變得暗暗綠綠的,昨天剛發出來,今天就死去了。

我以為源源不絕的青苔,突然消失了。離公路不遠處,之前被登山客挖起一大片的某種扭苔,還留著傷痕,卻不曾再長起來過。

在各各山頭,拼命往水源處找。但南台灣的日頭啊,早就吸光了一處又一處。
最後僅剩下一條水管拉著一線生機,泊泊地流著比往日小很多號的清泉水。

就靠這管活水衝進山溝激起來的水氣,靠這管活水漏出來濕潤的地表,長著這個夏末我所能找到的最後青苔。


啊!真的多麼不容易啊!採集時我心裡發出感恩的讚嘆。

我眼睜睜看著一個山林的生態在大自然的變化中,失去的就失去了,錯過的就錯過了。當下能擁有的,遂顯得異常珍貴起來。
原來每個當下,都是那麼的得來不易,值得你秉息以待啊!

接下來的大颱風不但把山林摧殘的變了樣子,黃泥淹過了山間小徑,改變了地貎,青苔的家沒了;連續幾天大雨,山璧被沖刷的,連青苔也附不上去了。

酷日再加上暴雨,讓大自然變得無情,讓青苔顯得有情。這"一期一會"的珍重,豈能與人分說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更多作品在小山映子官網http://www.eikoplants.com